火成“小心肝”的“小青柑”,不知道这些,你就OUT啦!
继上次《火过“小苹果”的新会“小胎柑”是个什么鬼?》←(点击蓝色字参阅)之后,我们来谈谈今年迅速席卷茶叶圈,人称“小心肝”的“小青柑”。
按照填入柑皮中的茶叶种类不同,市面上,除了柑普茶(柑皮+熟普)外,还有各种花式组合,如:柑皮+白茶、柑皮+六堡茶、柑皮+铁观音、柑皮+安化天尖,等等。
除了按填入的茶叶原料来命名外,根据柑皮的成熟度还可以分为:小青柑、青柑、二红柑、大红柑。
但无论是哪一种,其做法大致为:将新会柑的果肉掏掉,填进茶叶,最后通过晒干、烘干或半烘半晒干燥而成。
在琳琅满目的花式组合中,以柑普茶产销量最大、接受度最广。其中,小青柑无疑是柑普茶中的爆款,以致被茶友称为“小心肝”。
小青柑采用每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,大小如乒乓球般未成熟的新会青柑,填入云南熟普制作而成。
除行业内的大力推广外,小青柑如同茶叶中的一股清流,迅速征服一大票粉丝。
小青柑是柑普茶中的一个品种,柑普茶有的优点它几乎都有,此处不再赘述,以下简单谈两点它的特别之处。
一般的柑普茶要等到十月份才开始制作,小青柑是柑普茶中,采制时间最早的。从7月下旬便开始采制加工,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,极受喜欢尝鲜、追新的茶友喜爱。
小青柑加工制作时,正值夏季,是很多茶的停采停制时期。小青柑就像及时雨一样,解决了这个时间段的“茶荒”。
而这个时期也恰好赶上了中国传统佳节——“中秋节”,节日效应所带来的爆炸性消费,也是小青柑走红的一个好机会。
从外形上看,小青柑小巧可爱,冲泡、携带都很方便,一个10g左右,不用需要像以前的老树柑或者柚柑之类的费劲去撬,一个即是一泡。
从口感上来说,小青柑带有一股清新诱人的果香,滋味顺滑回甘,是一款接受度很高的茶,可谓是男女老少通吃。










对于如何冲泡小青柑,有人总结了几种方法:①打孔冲泡法②碎皮法③直接冲泡法。
01、打孔冲泡法
打孔冲泡法,即用锋利的茶针等工具,在小青柑上戳出若干小孔后冲泡。
优点:茶味更易泡出,皮味与茶味较协调;缺点:不仅麻烦且有一定危险性。
该方法多用于小青柑加工工艺未完善前,现在的工艺均会在小青柑底部打个小孔,因此已基本弃用。
碎皮法,即将小青柑捏碎后再冲泡。
优点:茶味迅速泡出且浓郁;缺点:果皮坚硬,较难掰开;前期茶味盖过皮味,后期茶味已淡但是皮味依旧,整体滋味不协调。
直接冲泡法,即揭开小青柑盖子后,直接注水冲泡。
有人说,整个直接冲泡,茶味太淡!(那是你姿势不对!)
首先我们来看看小青柑到底长啥样?原来,小青柑可分为盖子和主要品饮部位两部分。
揭开盖子后可以看到里面的茶叶,这个开口较大,不仅是制作时用来填装茶叶的入口,也是冲泡时的重要位置,而它的底部开有一个小孔,是为了茶味更易被泡出。
冲泡小青柑的正确方式:揭开盖子(盖子可一起冲泡也可丢弃)→开口较大的那面朝上→对准开口冲泡。
这种冲泡方式,可使每泡茶皮味和茶味均匀泡出。喜欢茶味重一些的茶友,还可以稍微捏裂一点点喔~
喝过小青柑的朋友会发现,有些小青柑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的东西,很多人问这是不是发霉了?还能不能喝?
干果表面的“白霜”通常被称为“果霜”,最为常见的是柿子饼上的“白霜”。这是柿子在晒干过程中,果肉中的葡萄糖、果糖等物质渗出,凝结成白色粉末状而成。
不同的是,小青柑表面的“白霜”主要是由柑油形成,被称为“脑晶”或“柑油晶”,是柑皮品质好的表现。
想要产生“白霜”不仅柑果品质要好,在加工过程中还必须保留油囊活性,一旦油囊遭到破坏则很难产生“白霜”,小青柑的价值也随之降低。
在各种工艺的中,生晒和低温烘焙的小青柑易产生“白霜”,高温烘焙的小青柑因油囊遭到破坏而难有“白霜”现象。
随着柑果的成长,柑油含量会逐渐降低,转化为糖分,这也是为什么成熟度越高的柑皮越甜的原因。因此,“白霜”通常出现在柑油含量较高的柑仔上。
不同的保存方法与存放时间,小青柑上的“白霜”出现时间与多少也会不同喔~
所以,下次再见到小青柑上的“白霜”,考验你鼻子功力的时候就到啦!如果是舒适的果香则为“白霜”,如有异味,则可能真的长!霉!啦!
因小青柑选用的是未成熟的新会柑皮,中医认为:青皮味苦辛入肝、经胆,具有疏肝破气、散结消痰、消食化滞的功效,但不适合气虚者服食。
所以,小青柑虽好,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适量品饮,不要贪杯喔~
与小青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,还有——小柠红(小柠檬+红茶)
下一篇: 酒后饮茶醒酒反伤肾,那是你姿势不对!